- 联系人:郭总
- 手机:13861192895
- 地址: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汉江路392号
- 13861192895
-
沥青高粘剂原材料与基本性能研究
1.1原材料与基本性能研究
本章以70#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为原沥青,通过添加不同掺量的高粘改性剂(HVA)制备高粘改性沥青。采用旋转薄膜加热试验(RTFOT)、压力老化试验(PAV)以及紫外老化箱(UV)模拟沥青短期老化、长期老化和紫外老化。对高粘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针入度、软化点、延度实验测试,对比分析两种高粘改性沥青不同老化条件下常规性能变化规律。
2.1原材料及制备
2.1.1原材料选用
本文采用70#基质沥青和SBS沥青均来自重庆沥青拌合站,经测试其基本性能满足规范要求,结果如表2.1、2.2所示。
表2.170#基质沥青技术性质
检测项目 | 针入度/(25℃, 100g,5s)(0.1mm) |
软化点/℃ | 延度/ (5cm/min,15℃)(cm) | RTFOT后残留物 | ||
质量损失/% | 针入度比/% | 延度/ (5cm/min,5℃)(cm) | ||||
70#基质沥青 | 65 | 49.5 | >150 | -0.03 | 63.1 | 16.1 |
技术标准 | 60~80 | ≥45 | ≥100 | ≤±0.8 | ≥61 | ≥15 |
表2.2SBS沥青技术性质
检测项目 | 针入度/(25℃,100g,5s) (0.1mm) |
软化点/℃ | 延度/ (5cm/min,5℃)(cm) | RTFOT后残留物 | ||
质量损失/% | 针入度比/% | 延度/ (5cm/min,5℃)(cm) | ||||
SBS沥青 | 58 | 66.5 | 23.6 | -0.05 | 67.2 | 16.1 |
技术标准 | 40~60 | ≥60 | ≥20 | ≤±1.0 | ≥65 | ≥15 |
本文采用高粘改性剂选用江苏巨贸新材料高粘改性剂,图2-1所示,技术性能指标如表2.3所示。
表2.3高粘改性剂技术性能指标
检测项目 | 技术要求 | 实测 |
外观 | - | 淡黄色颗粒 |
粒径/mm | ≤5 | 4 |
密度/(g/cm3) | ≤1 | 0.9 |
吸水率/% | ≤1 | 0.3 |
2.1.2高粘改性沥青制备方法
高粘改性沥青采用JQ-500型高速剪切混合乳化机制备,仪器如图2-2所示。加工沥青时,先将沥青加热到180℃,按照预设掺量加入(8%、12%)高粘改性剂,再采用人工搅拌5min的方式使沥青完全浸润高粘剂。待搅拌均匀后,将沥青杯置于175~180℃温度范围油浴锅中,使用剪切机以5000r/min的转速连续剪切40min,最后放入180℃烘箱中发育40min。

图2-2JQ-500型高速剪切混合乳化机
高粘改性沥青(Highviscositymodifiedasphalt)按高粘改性剂掺量0%、8%、12%和沥青类型分别命名为70#、70A8、70A12(70#基质改性沥青)以及SBS、SA8、SA12(SBS改性沥青)。
2.2高粘改性沥青老化方法
2.2.1热氧老化
(1)短期老化
本文采用旋转薄膜烘箱试验(RTFOT)模拟沥青在短期老化过程中的热氧老化。把制备好的高粘改性沥青倒入盛样瓶,每瓶35±0.5g,然后放入事先在163℃下保温16h的薄膜烘箱中进行老化。仪器设定:老化时间为85min,环形架转动速度为15r/min,热空气流入速度为4000ml/min。到达时间后,立即逐个取出盛样瓶,将试样倒入洁净容器中混匀,以备进行后续实验。如图2-3所示。

图2-3旋转薄膜烘箱及样品
(2)长期老化
本文采用压力老化试验(PAV)模拟沥青在实际服役过程中受环境而发生的长期老化。沥青压力老化试验箱采用天津港源仪器厂生产的PAV-1型压力老化箱,对沥青进行长期老化,试验仪器如图2-4所示。计取50g±0.5g短期老化后的沥青残留物倒入老化盘中(如图2-4所示),再将老化盘放入PAV老化箱中老化20h。试验过程中温度保持在100℃,老化箱内部压强控制在2.1MPa±0.1MPa。

2.2.2紫外老化
采用紫外光加速耐候试验机老化箱对沥青模拟紫外老化。将50g样品平铺在老化盘中,形成2mm厚度的薄膜,放置于老化箱内,使用荧光紫外灯照射,光波长340nm,暴露温度60℃,凝露温度50℃,老化程序设定为紫外光暴露8h,凝露4h为一循环。各沥青样品设置紫外老化历时为8h、24h、48h、64h,紫外老化箱及老化后沥青样品状态如图2-5所示。


图2-5紫外老化试验箱及样品
2.3高粘改性沥青常规性能试验
2.3.1沥青软化点试验
(1)试验方法
软化点反映沥青黏度和高温稳定性及感温性。沥青软化点试验采用环球法,将装有试样的试样环连同试样底板置于5℃士0.5℃水的恒温水槽中至少15min;同时将金属支架、钢球、钢球定位环等亦置于相同水槽中。在5℃的蒸馏水中加热,使杯中水温在3min内调节至维持每分钟上升5℃±0.5℃,记录沥青软化点试验结果。
(2)结果与分析
试验结果如图2-6所示。

图2-6沥青软化点:(a)70#改性沥青;(b)SBS改性沥青
由图2-6可知,高粘改性沥青在短期老化、长期老化和紫外老化后,其软化点均增大。高粘剂的掺入,增大了沥青的软化点,且随高粘剂掺量增加而增大。在长期老化中,高粘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均出现减小的现象。有研究表明,聚合物沥青老化主要有三个过程:聚合物的降解、聚合物相结构的破坏和基沥青的氧化。短期老化和紫外老化中,沥青样品表现为软化点增高,表明沥青主要是以基沥青的氧化为主导,生成大量含氧极性分子,导致软化点增大。但增加幅度缓慢,是由于高粘剂与沥青分子相互交联、裹附,阻挡了氧分子等极性官能团的进入和反应。在压力老化中,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,高粘剂发生降解和相结构的破坏,导致改性沥青的高温稳定性降低,表现为软化点降低。
由图2-6(a)可知,对于70#基质沥青及其高粘改性沥青,随着紫外老化时间的增大,其软化点呈增大趋势,但增大速度较为缓慢。70#基质沥青长期老化后,其软化点最大,老化最为严重。由图2-6(b)所示,相比于70#改性沥青,SBS改性沥青的软化点较高,高温稳定性较好。短期老化和紫外老化中,沥青软化点增加幅度较小,表明基沥青发生轻微氧化,紫外老化随时间增加,基沥青氧化程度加深。长期老化中,SBS沥青软化点显著提高,表明沥青中基沥青大幅度发生氧化。SA8沥青和SA12沥青在短期老化和压力老化中,软化点出现降低的现象。短期老化对高粘剂的相结构破坏或降解其实较小,更多的原因来自高粘剂与沥青分子出现不相容现象,导致沥青软化点下降。SA8沥青和SA12沥青在紫外老化中软化点仍随紫外照射时间增长而增加,主要还是基沥青的氧化为主导。
老化前,70#沥青软化点小于SBS沥青。随着高粘剂掺量的提高,70#高粘改性沥青和SBS高粘改性沥青软化点值均明显大幅上升,且表现出掺量越高,软化点参数越大。且相同高粘剂掺量的两种沥青,SBS高粘改性沥青软化点均高于70#高粘改性沥青。表明SBS沥青高温性能优于70#基质沥青,高粘剂的掺入,显著提高了沥青高温稳定性。
2.3.2沥青针入度试验
(1)试验方法
沥青针入度试验测定沥青针入度反映沥青软硬程度和稠度,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以及确定沥青标号。将试样放置于室温15-30℃中1.5h以上,再放入25℃的恒温水槽1.5h以上,然后进行针入度试验。
(2)结果与分析
针入度试验结果如图2-7所示。

图2-7沥青针入度:(a)70#改性沥青;(b)SBS改性沥青
由图2-7所示,高粘改性沥青在短期老化、长期老化和紫外老化中,其针入度值均减小,表明沥青随老化程度加深,沥青硬度和稠度提升。高粘剂的掺入,减小了沥青针入度,且随高粘剂的掺量增加而减小,表明高粘剂的显著提升了沥青的粘度和抗剪切能力。三种老化相比较,紫外老化对高粘改性沥青的针入度影响较小,但仍随紫外老化时长增加,针入度减小,但减小速度缓慢;短期老化对沥青针入度的影响高于紫外老化64h;压力老化使高粘改性沥青的针入度减小最多,沥青老化程度最为严重。
由图2-7(a)可知,70A8沥青和70A12沥青在3种老化中针入度减小程度均小于未老化,表明高粘剂的掺加提高了沥青抗老化能力。由图2-7(b)可知,SBS改性沥青与70#基质沥青,但未老化前SBS沥青的针入度均小于70#沥青,表明沥青粘度更好,抗剪切能力越好。紫外老化后的SBS沥青针入度均大于短期老化和长期老化,表明紫外老化对沥青针入度影响小于短期老化和紫外老化。SBS高粘改性沥青在3种老化条件下,针入度减小幅度均小于基质沥青,也证明了高粘剂对SBS沥青的抗老化能力显著提升。
根据式(2.1)所示,计算各沥青样品的残留针入度(RP)评价沥青的低温抗裂性、抗剪切变形能力和抗老化性,计算结果如图2-8。

其中,RP为残留针入度,ΔP1为老化后的针入度,ΔP2为老化前的针入度。

图2-8沥青残留针入度比:(a)70#改性沥青;(b)SBS改性沥青
如图2-8(a)所示,70#基质沥青在紫外老化中,RP值最大,且随紫外老化时长成反比,压力老化中,RP值最小,表明紫外老化对70#沥青的针入度影响最小,压力老化影响剧烈。在掺加高粘剂后,70#改性沥青的RP值均有所提升,充分验证了高粘剂的掺入,减小了老化对沥青针入度的影响,提高了沥青的抗老化性能。但70#沥青在紫外老化中,70A8沥青的RP值在紫外24h后出现大于70A12的RP值,表明高粘剂的掺量高低与性能关系不是线性增加关系,更应该考虑整个沥青胶体体系相容性问题,12%高粘剂在70#沥青胶体体系中出现不相容状态,导致抗老化性能降低。
图2-8(b)所示,SBS沥青与70#沥青结论相仿,紫外老化对沥青针入度影响较小,压力老化影响剧烈。高粘剂的掺加SBS沥青的抗老化性能,但在紫外老化中,SA8沥青的抗老性能更优于SA12沥青,更证明了研究沥青相容性变化与不同老化之间的规律的必要性。
2.3.3沥青延度试验
(1)试验方法
沥青延度用于反映沥青的塑性变形能力及低温抗裂性能。按照规程制备试样,在室温冷却1.5h后,将试件连同底板移入延度仪15℃水槽中,启动延度试验仪,并注意观察试样的延伸情况,记录试验结果。
(2)结果与分析
沥青延度试验结果如图2-9所示。

图2-9沥青延度:(a)70#改性沥青;(b)SBS改性沥青
由图2-9(a)可知,70#沥青延度在三种不同老化条件下均减小,其中在短期老化中,延度减小幅度最小,压力老化中,延度大幅降低,紫外老化中,随紫外照射时长增加与延度成反比。表明老化使沥青的塑性降低,低温抗裂性能变差,且其中压力老化对沥青延度影响最大。掺加高粘剂改性后,70A8沥青和70A12沥青延度均出现降低,表明高粘剂的掺入降低了沥青的塑性和低温抗裂性能。
图2-9(b)可知,SBS沥青延度在三种老化条件下均减小,其中压力老化对沥青延度影响最大,延度降低最多。但在掺加高粘剂后,SA8沥青的延度有小幅度增加,SA12沥青小幅度降低,表明高粘剂对SBS延度影响不大。SA8沥青和SA12沥青在紫外老化8h和24h中,SA8沥青的延度大于SA12沥青,48h和64h后,SA12沥青延度大于SA8沥青。表明高粘剂掺量与延度变化非线性关系,更多的是沥青胶体体系相容性的影响。
根据式(2.2)所示,计算残余延度比(RD)评价各沥青样品在不同老化条件下抵抗老化能力,结果如图2-10所示。

其中,RD为残留延度,ΔD1为老化后延度,ΔD2为老化前的延度。
图2-10残留延度比:(a)70#改性沥青;(b)SBS改性沥青
由图2-10(a)可知,70#沥青RD值随紫外老化时长增加而减小,长期老化中沥青的RD均降到最小值,表明长期老化对沥青延度影响最严重,与上述结论一致。在掺加高粘剂后,在短期老化和长期老化中,沥青的抗老化能力都与高粘剂掺量成正比,在紫外老化24h,70A8沥青的RD值大于70A12沥青,表明高粘剂能够降低老化对沥青延度影响,在紫外老化中,胶体相容性出现问题,导致掺量并不能与性能优劣成正比。
图2-10(b)可知,SBS沥青RD值变化与70#沥青变化规律相仿,在紫外24h中,SA8沥青的RP值大于SA12沥青,在48h紫外老化中,SA8沥青和SA12沥青的RP均有小幅度回升,表明紫外老化对高粘剂和SBS沥青胶体结构有明显影响。
2.4 小结
本章通过沥青常规性能试验(软化点、针入度、延度)分别探究了以70#沥青 和 SBS 沥青为基沥青的掺加不同比例(8% 、12%)的高粘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和 不同老化情况下(短期老化、长期老化、紫外老化)沥青老化特性。通过常规性 能试验对比分析两种沥青在老化后宏观性能变化,主要结论如下:
(1)高粘剂的掺入可以显著提升 70#沥青和 SBS 沥青的高温稳定性、抗剪切 变形能力、抗老化性。在未老化状态下高粘剂掺量越高,性能越好,其中 SBS 改 性沥青性能更优于 70#改性沥青。
(2)在短期老化和紫外老化中,70#沥青和 SBS 沥青软化点均小幅上升,主 要原因为基沥青发生氧化;长期老化后沥青软化点下降,主要是高粘剂降解导致。
(3)紫外老化对沥青的针入度和延度影响区别于短期老化和长期老化,对高 粘剂改性沥青,紫外老化时长沥青对针入度、延度和高粘剂掺量处于非线性规律。
(4)高粘改性沥青常规性能在不同老化条件下,与高粘剂掺量无明显规律, 高粘改性沥青的胶体相容性影响其宏观性能,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。
- 上一条信息: 沥青混合料复合改性增强剂性能影...
- 下一条信息: 重载交通超级无辙裂沥青路面改性...
- 返回列表